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00427 人次
 
    本刊论文
女性流动人口生存环境研究—以江苏省调查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国女性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其在城市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也逐渐突出,尤其表现在住房和工作环境方面。本文主要从实证角度出发来分析女性流动人口的住房、人际交往环境和工作环境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知,女性流动人口的住房、人际交往、工作环境现状这三大因素对其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众多不利影响,通过深入思考,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促进女性流动人口生存环境的改善。

  论文关键词:女性流动人口、环境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女性流动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女性流动人口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女性流动人口数量已经占到总流动人口数的30%到40%。如此大规模的群体,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关于现在这一人群的居住状况更是受人关注。在女性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方面,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同质性较高的私人关系网络、较低的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以及缺位的制度体制保障,导致了城市的女性流动人口所拥有的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以及制度型社会资本存量相对不足,致使她们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状态(赵银侠、班理、梁淑萍,2007)。在女性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的积极主观适应的效果不好,论文代写社会文化适应不理想,虽然城市的生存适应度较高,但层次较低(张凤华,2007)。目前我国半数在女性流动人口属干非正规就业。大部分在女性流动人口就业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对体力和年龄的依赖性较大,工作条件差、收入不稳定(王非 ,2007)。这一系列的现象和问题使我们对于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况非常关注。

  二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并选择南京市的11个区作为第一抽样框,进行系统抽样。在无锡市的调查中我们选取了两个女工较多的工厂进行了整群抽样。因为考虑到某些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低,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一些访谈技巧。

  为更深入了解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通过分析南京市、无锡市的流动女性分布格局,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是97、5%。问卷收回后,项目组成员对问卷进行了严格的审核,有效问卷为752份。

  本文中的女性流动人口指的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女性。调查对象的年龄限定在16—60周岁,其基本特征为:

  女性流动人口年龄分布直方图 女性流动人口离乡时间分布柱状图调查对象以十八到二十六岁最集中,四十六岁到五十八岁调查对象最少。在

  城市工作一至三年的最普遍,有210位调查者。而十一年以上的相对较少。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女性流动人口比例很小,主要都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占了超过半数。

  这一群体在城市的流动性比较大,城市归属感不强。这种生存和发展状态不仅不利于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也不利于政府针对这一群体制定政策及实施。而关注、研究和解决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住房问题是相当有必要的。

  首先,从女性流动人口个人角度考虑住房问题关系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而且只有住房问题解决好才能让其在城市生活工作中安心,踏实。

  其次,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这一女性群体的住房问题不仅关系到她们生活改善和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来说也是一重大课题。

  三 生存环境状态的现状分析

  研究主要是针对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现实出发点,涉及经济、参与决策与管理、教育、健康、环境六个领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状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际交往模式。论文网

  (一) 生活环境

  1 居住方式单一:

  从分析的结果知道被调查的女性流动人口47.5%自己租房住或者与他人合租的方式居住。主要因为除了城市房价较高,相对于收入较少的女性流动人口来说要在城市买套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般遥不可及之外,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也使这一人群主要以租房的形式在城市生活工作。

  32.1%的人选择住在工作单位提供的住房中。住房方式中工作单位提供的住房主要分为单位宿舍和老板提供的房。单位宿舍的比例22.7%比老板提供的房比例高,而前者的住房条件明显不如后者无论在住房面积还是配套设施上。工作单位提供的住房比较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住房免费,单位提供的住房条件一般比租住的房子条件齐全加上离上班地点近,交通费用也可以省掉。另一原因是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性较大、工作不太稳定,选择单位宿舍比较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但存在的弊端是隐私会受到侵犯而且与同事间的摩擦会因此增加,给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不方便。

  还有1.6%是住在工棚当中的,这样的住房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一般的生活设施没有不说连基本的生活安全都难以保证,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这样的住房条件非常的不安全和不卫生。

  调查中也有6.1%买房。在这个买房的女性人群中我们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大多数是因为在城市打工几年中认识了城里人,结婚后男方提供的住房。也就是说她们未婚时的住房条件跟其他女性流动人口差不多。总体看来,我们调查的女性流动人口主要是以租赁的居住方式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这样的居住环境不论是在经济还是生活条件上都很不利,亟待改善。

  2 人均单位住房面积普遍偏低

  这次调查的女性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职业声望不高的群体中,她们比较难以受到大众的关注。关于“你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一问题,对752个对象进行了调查,回收了705个有效回答。分析知道人均住房在3~5平方米的最多,占总数的19.7%,而人均15平方米以下的有67.1%。半数以上的人均单位住房面积是偏低的。拥挤的住房空间是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而且这样的住房条件对于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造成较大的制约。拥挤的居住环境导致其实际的生活质量非常低,不利于她们的生存发展。

  从女性流动人口的住房方式和单位住房面积可以看出她们在城市的生活环境急需改善。女性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的目的途径不尽相同,但是在城市中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是差不多的。大学论文例如城市住房问题,工作环境与岗位问题等。这些关系到她们生存生活的重大问题对于工作不稳定收入有限的女性流动人群来说也是无力解决的方面。

  除开上面所说的以租赁为主以及狭小的住房空间之外,这一群体住房的外部空间较差的卫生条件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我们访谈记录看,绝大部分的受访者在填答住房模块几项问题时会抱怨她们住房周围的脏、乱、差,尤其是自己租房和住工棚的这些人群反应更明显、更激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中糟乱的住房条件存在很大的隐患和不协调,不利于她们更好的生活,在同等水平下降低了生活质量。

  您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是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3平方米以下

  83

  11.0

  11.8

  11.8

  3~5平方米

  139

  18.5

  19.7

  31.5

  5~10平方米

  126

  16.8

  17.9

  49.4

  10~15平方米

  125

  16.6

  17.7

  67.1

  15~20平方米

  63

  8.4

  8.9

  76.0

  20~30平方米

  58

  7.7

  8.2

  84.3

  30平方米以上

  109

  14.5

  15.5

  99.7

  8.00

  1

  .1

  .1

  99.9

  9.00

  1

  .1

  .1

  100.0

  Total

  705

  93.8

  100.0

  Missing

  System

  47

  6.3

  Total

  752

  100.0

  (二) 人际交往环境

  农村流向城市的人群在城市的人际传播方面呈现共同的特点——喜欢与自己同质性较强的人交往。例如老乡、亲戚、同事等。其中同事范围比较有限,从访谈得到的信息中得知调查对象所说的同事是跟他们一样来自农村的人,而这一人群不但是她们的同事也是她们的老乡更是她们的邻居。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她们从事工作性质的局限以及在城市中获得工作途径的限制造成的。

  1 城市中人群交往对象同质性强

  从收集来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老乡、亲戚、同事的比例远远大于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也就是说她们在平时的交往生活中一般会选择和自己情况相似且比较熟悉的人。

  首先农村流向城市的人群保留了比较严重的乡土观念。他们会在潜意识中倾向于与他们有着较多相似性的人群交往,这样有利于其在陌生环境中得到安全感,很快地适应环境变化。

  其次这一人群的大多数人找工作是通过老乡亲戚介绍,法律论文无形中无论是在感情还是地理位置方面都加强了这种同质性关系的传播。

  女性流动人口一般很少和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交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女性的交往动机以及交往需要比男性弱。另外较多的女性跟随家人来城市,因此城市人的交往对于她们来说远远没有家人来得自然、平等。一项“是否曾经被城市人歧视过”的调查中:将近70%的流动女性在城市生活中曾认为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这在她们的人际交往中造成了一种潜在的暗示作用,导致其一般很少与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交往,同时加强了她们特有的同质性交往形式,这在每一个进城务工圈中都很常见,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城市人际交往、传播形式。

  论文网图片

  注:1代表老乡 2代表亲戚 3代表同事 4代表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 5代表其他

  (三)工作环境

  对于工作环境的调查其结果显示有94.9%的人认为她们的同事关系很好或者还可以,只有很少数的人认为不好或者说不清楚。工作中良好的软环境能带来更好的愉悦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女性流动人口的发展。

  硬环境调查中关于“您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显示43.0%的人认为很满意或满意,很不满意的只有1.5%。而且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较小。数据表明调查对象从事的工作基本是没有职业危害的,这也是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工作的总体趋势:从事的基本是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工作。因为这一人群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很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来城市找工作就自然集中在对学历和工作技能要求较低的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中。

  您对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很满意

  63

  8.4

  8.5

  8.5

  满意

  254

  33.8

  34.4

  43.0

  一般

  372

  49.5

  50.4

  93.4

  不满意

  38

  5.1

  5.1

  98.5

  很不满意

  11

  1.5

  1.5

  100.0

  Total

  738

  98.1

  100.0

  Missing

  System

  14

  1.9Total

  752

  100.0

  四 结论与讨论

  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状态。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到以下的结论:

  江苏省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基本处于生活住房方式单一且人均住房面积普遍偏低、人际交往形式同质性强以及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状态中。职称论文

  之所以呈现以上生存发展状态主要是因为这一群体的女性基本从农村流往城市。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低,没有掌握相对有利的生存工作技能,来城市工作最初也只能被迫在对学历和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中工作以求生存和发展。虽然这类工作对学历和技能的要求很低但同时工资也低,导致要在物价比农村高处很多的城市生存她们也只能割舍下舒适干净的住房而租赁或者接受工作单位提供的住房,结果也就如上面的调查分析显示的结果——单位面积普遍偏低、住房形式单一。

  调查的女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跟随家人来城市的,在城市得到工作的途径基本是通过老乡介绍,工作地点和单位隔得较近有些甚至就在同一个单位中。这样的人际交往形式导致形成了一张同质性较强的人力资本交换网络。另外本身带有的浓重的乡土情结使得这一网络联系的更加紧密对外界的排斥也更加明显。第一代农民被城市人排斥留在这一交往圈中的刻板印象以高强度的同质性交往形式流传在城乡二元经济的背景下对第二代女性流动人口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调查中显示的女性流动人口基本不与城市人打交道,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老乡、家人以及带有相似性的同事,认为同事关系好比较满意等基本是上面所述原因造成的。

  针对上述现状有必要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

  1、政府应致力于改善解决好住房问题

  政府在制定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时应该将城市中生活工作的流动人口考虑在内尤其是收入低且生存相对较困难的女性流动人口。以前因为经济发展较慢加上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限制政府制定住住房政策时几乎只考虑所辖方位内的城市居民而将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排除在外。现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规模较大,而且生存困难的女性流动人口数目也相当的大。政府对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制定应适当考虑这一群体。

  确实登记这一群体的相关资料,针对性给与购房、租房的优惠政策并可以对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的人实现零首付购房;建立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以降低她们与城市中低收入者购房租房的竞争压力,以合理的价格住到舒适干净的房子。政府在对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适当偏向于这一群体集中居住区域进行环境改善。

  2、建立互帮互信的人际交往形式

  首先要建立针对解决低文化水平和少工作技能的女性流动人口工作问题的专门机构。只有通过专门的机构解决好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生存的工作问题才能逐渐打破老乡靠老乡的模式,减弱交往的同质性。

  其次应建立相应的低费用技能培训、学习机构。电子商务的论文调查中比较多的女性不是烦恼没有地方学习就是抱怨学习培训的费用相当昂贵以致其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依然没有获得较好的生存技能,只能在原来岗位或相似岗位工作,生活多年不见改善。

  另外应建立城市人与这一群体的互信模式。政府督促解决好单位企业等拖欠工资问题,使其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社会价值并建立起对所谓“城市人”最起码的信任。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应多向大众呈现底层女性流动人群对城市建设和城市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贡献成果,向大众宣传正确的观念。建立城乡之间互帮互助的组织或者机构,打破城乡人际交往观念的隔阂。

  3、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职位变迁机制

  人力是最低廉的劳动资本而技术才是关键,这是每家企业都知道的原理,对于低廉的女性劳工同样让人不想放弃。所以企业应合理规范女性劳工的薪酬待遇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留住这一群体并应给与其相关的培训学习使劳力优化。这样才能在既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又利于女性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双赢之上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许庆明。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J] .城市,2007(6)。

  [2]王波。流动人口的社会空间与人际传播[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3) .

  [3]肖宇。 都市生活的现代性心理对人际传播的影响[EB/OL] .中国康润生命文化网,www.krwh.com/Html/jkjy,2006-04- 30.

  [4]吴维平,王汉生,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2 (3)

  [5]张竺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现状与实施对策[J] .职教论坛,2005(28) :29 - 33.

  [6]韩文。青海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J] .调查研究,《青海统计》,2007(1)。

  [7]刘润葵。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研究[M]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5)1.

  [8]文林峰。城市住房保障[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4)1.

  [9]姚建平。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7)1.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20026650号-1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0836

公安部备案号:32040202000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苏零字第D-T086号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